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3Q小说网 www.3qxs.net,最快更新山沟中的军阀最新章节!

    自从被西联恨恨地揍了一顿后,日本国内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心中都憋着一口气。其中日本军方,特别是海军方面的怨气是最大的。

    自日俄战争以来未尝一败的日本海军居然被西联海军打成了超级重伤。不但损失了大量有经验的海军官兵,还损失了多艘主力舰艇。如果说官兵损失了,还可以再训练的话,那么舰艇的损失则是更为致命。要知道日本海军能够如今的实力,可是几十年辛辛苦苦攒下来的。虽然没有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甲午前,但那也够日本心疼的了。没办反,谁叫日本自己的底子实在是薄了点,没有英美等老牌国家强呀!就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对信心的打击。自从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海军在西太平洋是属螃蟹的,横着走没人管。可在被西联海军一顿狠揍后,不得不所在自己家里舔伤口,以至于对日后的战事毫无帮助。那怨恨简直比喜马拉雅山还高,比马利亚纳海沟还深。

    在一向被视为弱国的支那身上的失败让日本高层脸上无光,大本营里也一片愁云惨淡。也就在这时候后日本高层达成了十六字共识——团结向前,深刻反省,整军备战,一雪前耻。

    他们知道仅凭现有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是赢不了西联的。因此在中日战争结束的第一时间,日本高层下达了军需生产全面暂停的命令。同时他们也在反思。经过三个月的反思,日本高层终于拿出了《论日支战争,帝国失败原因及解决方法》一文。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此次日本与支那战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对日本来说“起因”这项关系到这场战争正义所在的东西,当然是支那人的错了,日本是“被迫还击而已”。经过则被分成了两部分,西联出兵前和西联出兵后。西联出兵前大日本皇军高歌猛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占领了支那的很多地区,眼看着就要成功吞并中国了,哪儿知道这时候西联出兵了。西联出兵后大日本皇军不得不节节转进,到最后连满洲、台湾都丢了。最终结果是大日本帝国失去了在支那一切的权益。同时还不得不忍受支那对帝国南方航线的威胁。

    第一部分的内容对日本高层来说完全是鸡肋,他们对其完全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早就知道了这些。可能对此有兴趣的只有那些史学家和普通民众吧。

    第二部分,被分成了三个小部分,着重阐述了大日本皇军与中国三支武装力量较量的结果。第一个小部分是皇军与工农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较量结果。第二小部分是皇军与东国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的较量结果。第三小部分是皇军与西国党领导的西联军较量的结果。

    文章指出工农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尽管初期力量很小,但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发展,他们就能对大日本皇军构成极大的威胁。阳泉之战就是明证。为了防止今后的战争中再次出现这种情况,大日本皇军应该成立一种专门针对这类部队的新式部队。这种部队以旅团为最大编制。

    文章指出东国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训练上都要差于大日本皇军,但东国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数量极为庞大,这是东国党能够坚持打下去的原因之一,也是大日本皇军与国民革命军苦战的原因之一。

    文章指出西联军除了在数量上没有大日本皇军强外,其他的方面都要强于大日本皇军,与这样的军队作战,大日本皇军也只有转进一途。

    第三部分是着重阐述了日本未来的打算。这一部分的内容在二战结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日本的绝密内容,等到二战结束六十年后,日本公开了这部分内容。时人将这部分内容总结为五个字——花钱搞军备。

    在具体实施上日本分成了好几步走。

    第一步,日本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专门负责军队的武器研发与采购。这个部门被命名为装备部。

    第二步,日本将国内原有的各种武器研发机构和生产单位进行了重组。这个部门被命名为技术研发部。

    第三步,日本利用新开发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建立了一支新式部队,用于探索适合新式装备发挥的战斗力的方法方式。

    经过三年的沉寂,日本终于拿出了足够强大的武器装备。

    吃够了西联飞机苦头的日本陆海军要求开发出新式的能与西联目前正在使用的主力战机向媲美的新式战机。

    日本陆海军认为这次日支之战充分证明了制空权的重要/性,没有制空权其他的一切都白搭。只有有了制空权,日本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有一拼之力。

    新式各型飞机的开发被整合到了新成立的装备技术部中进行。

    在新战机开发前日本海陆军就明确提出新开发的飞机尽可能做到海陆同用。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必要时也可以让航空兵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

    新飞机的研制是很花费时间的,在新飞机诞生前,日本不得不着手对老飞机进行改进。

    在当时,日本最好的战斗机是海军的九八舰战(提前诞生的零战)。可九八舰战有火力弱、带弹量小、防护弱的缺点。这些弱点让其在对付西联飞机的时候虽谈不上完全处于下风,但很少有还手之力。

    为此身为九八舰战开发者的掘越二郎决定对九八舰战进行以下改进:

    一、使用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代替正在使用的九百五十马力发动机;

    二、机头的两艇七点七毫米机枪换装成十三点二毫米机枪,机翼二十毫米机炮予以保留,但带弹量增加,并更改为长身管;

    三、在飞机重要部位,比如说飞行员座舱、油箱、发动机等处加装一定量装甲。

    经过努力改进后的九八舰战试制型出现了,但却失去了九八舰战原有的高机动力。弄得装备技术部十分不满。

    不得已之下,掘越二郎不得不采取双腿走路的方式,一路还是在原型上改进;另一路则干脆全部推倒重来,说白了就是重新研制一款新式战斗机。

    也许是全部推倒重来给了掘越二郎新的想法,新战斗机的研发思路很顺利,但具体的研发过程真的很艰辛。其原因还在于日本的发动机技术不过关。

    掘越二郎认为新战斗机要想与西联的战斗机相抗衡,就必须在火力、防护力、机动力等方面都大幅提高。

    飞机的火力也就是飞机搭载的武器,这方面日本有基础,不必担心。

    飞机的防护力也就是飞机搭载的装甲,这方面日本也有基础,也不必担心。

    机动力在于飞机的发动机和气动外形。外形方面自己有经验,可发动机自己是真的无能为力。

    掘越二郎认为没有两千马力的发动机,新式战斗机绝对不是西联战斗机的对手。

    可当时日本的发动机技术也就那个水平,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的两千马力航空发动机绝不可能马上拿得出来。真要拿出来,那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

    说到底还是发动机的问题。

    掘越二郎不知道,他那推倒重来的计划在未来的某一天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

    在推到重来的路上暂时走不通,掘越二郎不得不走上改进的路。

    为了保证改进过后的九八舰战在保证拥有高机动力的同时拥有高防护能力,掘越二郎再次举起了“大刀”。

    在一九四零年经过再次改进的九八舰战成功试飞。

    严格的来说经过再次改进的九八舰战算得上是后世零战二二型的翻版。与后世零战二二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装备的武器为四挺十三点二毫米机枪,而且在防护能力上增加了不止一个档次,至少后世没有装备的自封油箱已经装备上了。

    本来掘越二郎认为新机的名称应该是九八式战斗机二一型,可日本的装备部认为新式的九八舰战与以前的九八舰战不可同日而语,完全可以有一个新名称,于是新诞生的九八舰战被日本命名为零式战斗机。

    好吧,转了一个圈,九八舰战还是有了它原本的名称。不得不说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

    总的来说零战算是一种中低空用战斗机,在高空无能为力。

    为了对付高空的敌方飞机,日本要求开发一种专用的高空战斗机。

    由于掘越二郎成功改进出了九八舰战,因此掘越二郎承担起了专用高空战斗机的研发工作。

    在一九四一年掘越二郎成功开发出了专用的单座高空战斗机。日本装备部将其命名为一式高空战斗机,简称一高战,代号“雷电”。

    该机装备了四挺二十毫米机炮,在加装外挂油箱的情况下可以飞行两千五百一十九公里。

    有鉴于西联空军的夜间行动,日本认为自己有必要装备一种夜间战斗机。

    在当时日本认为夜间战斗机就和其他战斗机一样还是单发的好了,可在一次秘密测试后日本认为新式的夜间战斗机还是双发比较好,乘员至少为两人。

    在当时日本最先进的双发战斗机还要数,处于研制阶段的十三式双发陆上战斗机。因此日本就在这种战斗机上改装出了新式的双发夜间战斗机。

    在一九四一年日本成功改造出了专用的双发夜间战斗机。日本装备部将其命名为一式夜间战斗机,简称一夜战,代号“月光”。

    该机装备了四挺倾斜式二十毫米机炮(分别向上、向下)。

    研制新式战斗机的同时,日本也没忘记研制各种轰炸机。

    受到西联fgj—7(七)和fgj—8(八)攻击机的启发,日本装备部明确提出新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水平轰炸机要两机合一,其综合战斗力要与西联的fgj—7(七)和fgj—8(八)攻击机相当。可对当时的日本来说,这样的要求是在是太难了。为此日本装备技术部不得不选择了分别开研制一种新的俯冲轰炸机和一种新的鱼雷/水平轰炸机。

    一九三九年新的俯冲轰炸机终于研制成功。日本装备部将其命名为九九式俯冲轰炸机,简称九九舰爆,代号“彗星”。

    与后世的九九舰爆相比,代号为“彗星”的九九舰爆比较符合后世d4(四)y彗星俯冲轰炸机的外貌。该机乘员两人(驾驶员和后部的机枪手),装备有三挺七点七毫米机枪(机翼两艇,机后一挺),可携带五百公斤炸弹一枚,最大速度每小时五百五十公里。

    一九三九年新的鱼雷/水平轰炸机终于研制成功。日本装备部将其命名为九九式攻击机,简称九九舰攻,代号“天山”。

    与后世的九九舰攻相比,代号为“天山”的九九舰攻和后世的天山舰上攻击机一模一样。该机乘员三人(前部驾驶员、中部的投弹手、后部的机枪手),装备有两挺七点七毫米机枪(机腹、机后各一挺),可携带八百公斤炸弹一枚,或二百五十公斤炸弹两枚,或九一式鱼雷一枚,最大速度每小时四百五十四公里。

    中日战争前日本虽然不怎么重视侦察机,但中日之战后日本加速了侦察机的研发投入。

    代号为“彗星”的九九舰爆研制成功后,日本在其基础上研发出了一式舰载侦察机。日本海军认为在必要时该机也能执行对地、对舰攻击任务。

    可他的速度最大也才每小时五百零七点四公里(五千米高度时),容易遭到敌方战斗机的拦截。因此日本海军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舰载侦察机。

    一九四二年新的舰载侦察机终于研制成功。日本装备部将其命名为一式舰载侦察机,简称一式舰侦,代号“彩云”。

    该机是一架双引擎各一千马力的纵座式机体,机翼两边各一活塞引擎。该机乘员三人,只在机尾装备一挺七点七毫米机枪,最大速度每小时六百一十公里,最大航程五千三百一十公里。

    中日战争期间日本被西联的飞机炸惨了,因此日本在报复心地支持下决定研发一种四发的重型轰炸机。

    一九四二年这款四发重型轰炸机的原型机研制成功。日本装备部将其命名为二式重型轰炸机,简称二式重轰,代号“深山”。

    该机从表面上看类似于美国的b—24(二四)轰炸机,在飞机的大部分参数上两者相当,只不过“深山”的自卫武器换成了十挺十三点二毫米机枪。

    在后世这些飞机因各种原因或多或少有些问题,但这一时空日本有了很多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这些问题大部分都被解决了。

    同时有鉴于之前所有飞机的在防护能力上的不足,日本新造的飞机都在飞行员座舱、油箱、发动机等处都加装一定量的装甲。

    在成立独/立的军种——空军上,由于海陆两军的强烈反对,日本不得不取消了成立空军的想法。

    有了飞机,日本还不忘记加强防空火力。

    首先日本海陆军装备了数量众多,口径不一致的防空武器,这些武器在过去的中日之战中发挥的并不好。因此日本一方面在自我研发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购买国外的先进防空武器。

    最终日本先后开发出了二十毫米防空炮(瑞士厄利孔二十毫米高射炮的日本版),三十七毫米防空炮(瑞典博福斯四十毫米高射炮的日本版),七十五毫米防空炮(在吸取了德国八十八毫米高射炮技术的基础上日本自行研制的高射炮),一百毫米高平两用炮(日本八/九式一百二十七毫米高射炮的改进型)。

    利用这些新式防空武器,日本对原有的防空武器进行了大换装。同时日本原有武器的相关生产线也进行了改造;实在改造不了的,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